李爷爷患糖尿病多年,他一直遵照医嘱用药,定时监测血糖,认真的做好糖尿病自我管理。近期,他却因为血糖控制不佳入院了。为此,他感到很疑惑,为什么自己坚持规范的治疗,血糖却总是忽高忽低控制不好呢?入院后,李爷爷因为自己的血糖波动而焦虑失眠。责任护士小苏发现这个情况后,为李爷爷讲解了很多血糖管理的知识。听完护士小苏的讲解,李爷爷安心多了。我们一起来看看小苏给李爷爷讲了些什么吧?
一、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或波动较大的原因
血糖控制不佳,到底应该如何平稳地控糖?首先要找准原因,才能“对
症下药”,针对原因,解决问题。一般来说,血糖波动大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这些内容:
1. 饮食控制不当
有的糖友“嘴馋”时控制不住自己,摄入高脂肪、高热量的饮食;或者由于工作条件限制,进餐时间混乱;或者部分糖友害怕血糖升高而过分控制饮食导致营养摄入不足,都会引起血糖过高或过低。
2.运动不当
部分糖友缺乏科学且有针对性的运动,运动量及运动时间均不达标;还有的糖友很难坚持运动或因其他疾病限制不敢运动,都会导致血糖控制不佳。
3.用药依从性差
部分患者盲目相信自己,不遵从医嘱,随意调整降糖药物用量;老年患者记忆力下降,忘记服用降糖药物;或者缺乏定期检测血糖的意识,缺乏血糖依据,凭经验用药。这些危险的用药习惯也很容易让血糖产生波动。
4.睡眠质量差
睡眠不佳、睡眠多梦、焦躁不安,会引起体内的各种升糖激素过多兴奋,引起空腹血糖升高。而且睡眠质量差还会引起患者情绪低落,引发更多的健康问题。
5.情绪低落或波动
紧张、焦虑、气恼、失眠、大喜大悲、过度兴奋等情绪变化均会引起体内升糖激素分泌增加,胰岛素释放减少,致使血糖升高。同时,情绪问题还可能导致患者过分关注疾病,引发用药恐惧或低血糖恐惧,从而影响患者的血糖控制。
6.糖尿病相关知识缺乏
对糖尿病的危害性认识不足、不知如何控制血糖;对糖尿病的症状以及引发的并发症知之甚少;对治疗药物的作用、不良反应及低血糖的症状了解很少。这些都会影响患者的自我管理,不利于血糖控制。
二、如何解决以上问题?
1.科学饮食, 维持平稳血糖
(1)主食的选择:全谷物(如玉米、燕麦、小米、糙米等)、杂豆类(如红小豆、绿豆、花豆等)要占1/3以上,尽量避免摄入较多的精制谷物。
(2)选择优质的蛋白质。每天保证大约一个巴掌大的肉类摄入,常吃鱼、禽,适量吃畜肉,减少肥肉摄入;少吃烟熏、烘烤、腌制等加工肉类制品。
(3)多吃蔬菜。每天保证至少400~500g蔬菜摄入,深色蔬菜占一半以上。
2.适量运动,选择合适的体育项目
糖友们可结合自身的体质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每天至少进行20-30分钟的运动。运动量要适宜,最好心率稍增快,身体感到微微发热和出汗为宜。如有血糖过高、反复发生低血糖、血糖波动大等情况,应咨询医生后再调整运动方案。
(1)轻度运动
散步、瑜伽、八段锦、太极拳等,适合年龄较大的糖尿病患者。
(2)中度运动
快走、慢跑、骑车、爬楼梯、健身操,适合身体状况较好的患者。
(2)稍强度运动
跳绳、爬山、游泳、球类、跳舞等,适合心肺功能健全,身体状况好的年轻患者。
3.合理用药, 定时监测血糖
遵医嘱坚持服药,是治疗糖尿病的基础措施。按医嘱规范用药的同时还应该定时监测血糖、血压等指标,血糖波动大时要增加血糖监测的频率,及时发现并防治急性并发症,必要时前往医院就医。
4.保证睡眠质量
应该至少保证每天7~8小时的睡眠,并养成中午小憩的习惯。研究表明,习惯午睡的人与偶尔午睡的人相比,死于心脏病的风险要低37%。
5.摆正心态,自信面对病情
学会适应、处理各种生活事件,避免各种导致心情紧张的因素;学会和病友、家庭成员分享自己的心情,避免过度焦虑、担心。如有需要,可寻求专业的心理医师治疗。
6.定期接受糖尿病知识教育
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微信平台作为健康传播渠道对糖友们的健康教育效果较好,优于传统健康教育模式。糖友们可以利用每天刷朋友圈的碎片化时间在手机上学习糖尿病相关知识。关注重医一院内分泌内科微信公众号,您将学习到更多专业的糖尿病相关键康知识。
经过小苏的耐心讲解,李爷爷了解了影响血糖的因素和应对方法。他发现自己以往的饮食控制不够严格,有时忍不住“嘴馋”吃些甜食,以为只要自己随意的增加一点量就不影响血糖,因此血糖总是忽高忽低的。而且发现自己血糖波动时又过度担心自己的健康状况,总是焦虑不安,长久以来睡不着觉,形成恶性循环。在经过了小苏的饮食宣教和心理疏导后,李爷爷安心的配合医生细心的诊疗。一个星期后,李爷爷的空腹和餐后血糖都达标了,而且血糖也不再忽高忽低,睡眠质量也提高了。现在李爷爷总是乐呵呵的,他说道:其实糖尿病的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影响健康。血糖波动并不可怕,只要找准原因,对症施治,控制好血糖也并非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