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我院内分泌乳腺外科
任国胜教授团队合作、主要团队成员
李洪忠博士为第一作者的学术成果发表于世界肿瘤研究领域顶级期刊《肿瘤细胞》(英文期刊名:
Cancer Cell,影响因子:31.74)。
李洪忠博士由任国胜教授推荐,前往美国著名癌症研究机构MD Anderson癌症中心研修,并在美国华裔科学家余棣华教授的指导下完成了此项目的研究工作。该项研究是我院任国胜教授带领的乳腺癌研究团队与世界一流癌症研究机构之间的一次成功合作,也是内分泌乳腺外科常年坚持人才培养计划结成的硕果,我科医生殷雪东博士也是课题组成员之一。

T细胞介导的抗肿瘤免疫在宿主抵御恶性肿瘤的过程中发挥着核心作用。然而,癌细胞可以与肿瘤免疫微环境相互影响,通过不同的方式来逃避T细胞的杀伤作用。以抗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TLA-4)和程序性死亡受体1 (PD- 1)单抗类药物为代表的免疫检查点阻断 (ICB) 疗法在肿瘤治疗领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在一部分癌症患者中产生了显著的临床效果,但仍有很多癌症患者无法从这些治疗中获益。如何逆转ICB耐药、充分发挥ICB疗法的临床潜力仍是一项极具挑战的工作。该研究首次发现特异性靶向组胺受体1(histaminereceptor 1, HRH1)的H1-抗组胺药可增强抗肿瘤免疫。研究者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及体内外实验证实,HRH1主要表达在肿瘤微环境的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上,且其配体组胺(histamine)也在肿瘤组织中存在显著高表达,显示组胺/HRH1通路在肿瘤免疫微环境中被选择性激活。进一步的机制研究揭示,过敏介质组胺可通过激活TAM上HRH1,促进TAM中免疫检查点分子VISTA向细胞膜定向转运以及激活TAM中促癌M2样表型相关基因表达等方式,介导癌症患者免疫治疗耐药。此项研究为临床逆转免疫治疗耐药提供了思路和潜在的联合用药方案。H1-抗组胺药大多为OTC (非处方药) 药物,安全且价格相对低廉,如能做为肿瘤患者免疫治疗联合给药方案的一种选择,将能更好的造福患者。此外,过敏反应与肿瘤之间的关系一直不太清晰,这一研究同时揭示了过敏反应与恶性肿瘤尤其是肿瘤免疫之间的部分潜在联系,为接受免疫治疗的肿瘤患者存在过敏反应时的临床用药选择提供了实验依据。
第一作者李洪忠简介
博士,硕士生导师,副研究员,师从任国胜教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分子肿瘤及表观遗传学重庆市重点实验室独立PI,法国巴黎Gustave Roussy肿瘤研究所和美国MD Anderson癌症中心访问学者,主要从事肿瘤及炎症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及防治研究。曾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和面上项目2项、重庆市科委面上项目2项,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及973课题等科研项目。累计发表SCI论文40余篇,关键研究成果发表在Cancer Cell、Cancer letters、JAMA News Open和IJBS等国际专业权威期刊上。
任国胜教授简介
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乳腺外科医师委员会第一届委员会主任委员、重庆市两江学者特聘教授、重庆市首席医学专家、全国乳腺癌首席科学传播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长期从事普外科尤其是乳腺癌方向的临床与基础研究,率先在国内开展乳癌术后乳房重建工作,带领重医附一院内分泌乳腺外科团队跻身于全国领先行列。作为课题负责人先后承担和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及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重点项目、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项目、863计划项目等纵向科研课题20余项,研究成果获重庆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编写国家级规划教材及学术专著多部,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SCI论文100余篇,关键研究成果发表在Cancer Cell、Theranostics、Nucleic Acids Res.等国际著名专业权威期刊上。
重医附一院内分泌乳腺外科科研团队矢志不渝的目标就是通过对乳腺癌和甲状腺癌等恶性肿瘤的深入研究,解析恶性肿瘤发病机制,寻找潜在的癌症诊疗标志物和治疗靶点,努力提高癌症患者治愈率,改善患者预后。该团队已累计获得多项省部级及国家基金的资助,多项研究成果发表在国内外权威期刊上,并获得各层次科技奖励和表彰多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