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是一种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长期共同作用所导致的慢性、全身性、代谢性疾病,以血浆葡萄糖水平增高为特征,主要是因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作用障碍引起的糖、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而影响正常生理活动的一种疾病。糖尿病可以分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及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四种类型。其中1型糖尿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约21.5%患者中老年起病。易感人群在病毒感染、药物接触、自身免疫等多种因素作用下机体免疫功能出现障碍, 自身抗原被激活, 最终破坏胰岛β细胞, 血清中胰岛素绝对缺乏, 从而导致糖尿病发生。
1型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包括眼病、肾病、心脑血管病变和神经病变等。糖尿病肾病是1型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可发展为尿毒症,晚期必须依靠规律血液透析排除毒素;糖尿病神经病变可累及运动神经,出现肌力减弱甚至导致瘫痪;糖尿病眼病可表现为眼底出血、黄斑水肿以及增殖膜牵拉视网膜脱离等,是成年人失明的重要原因。研究表明:儿童青少年1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率约76%,糖尿病神经病变13%,糖尿病肾病21.7%,一旦出现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将严重影响患者的学习、工作及生活质量,甚至出现生命危险,给患者和整个家庭带来极大的痛苦。
那么,如何有效预防多种慢性并发症呢?最主要的是综合控制血糖、血压、血脂,下面我们一起详细了解。
一、全面出击,维持血糖稳定
1. 严格按糖尿病饮食原则进餐,控制每日总热量,即使在节假日,也不放松对自己的饮食要求;食物以清蒸、凉拌、水煮等方式进行烹饪。为维持餐后血糖稳定,选择升糖指数低的食物,如高纤维素食物,避免精制碳水化合物;掌握先进食蔬菜,再进食蛋白质类食物,最后进食粗粮主食的进餐顺序,同时牢记粗粮也需定量。
2. 掌握用药安全“5个时刻”,正确区分基础胰岛素与餐时胰岛素,妥善贮存胰岛素,保持药物效价;每次注射胰岛素前,检查药品质量。注射餐前胰岛素后,及时进餐,预防低血糖,减少血糖波动。
3.勤测血糖,做好血糖记录,既可以预防低血糖,也可作为门诊随访的第一手资料。
4.适量运动,选择有氧运动(快走、慢跑、球类运动等)与平衡训练(单足站立)、柔韧训练(肌肉拉伸运动)相结合的新型运动方式,一般每天在任一餐后1-2小时后运动1小时,运动前后监测血糖、心率,循序渐进,避免意外发生。
二、控制血压、血脂,同样重要
据悉,我国仅10%1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血压、血脂均达标。控制血压、血脂,利于预防微血管、大血管、神经病变。
1. 控制每日盐摄入量<6g,避免食用咸菜、烟熏肉、罐头等高钠食物。合并高血压的病友,按时服用降压药,勤监测血压,力求血压控制在130/80mmHg。
2. 脂肪总量每日不超过50g,不吃油炸食物、动物内脏、肥肉等高脂饮食。合并高血脂的病友,遵医嘱服用降脂药物。适量运动助力血压、血脂控制。
四、保持健康生活方式
1.维持情绪稳定,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每天保证充足睡眠,不熬夜,减轻焦虑情绪。
2.戒酒、戒烟并远离二手烟。戒烟有助于改善代谢指标、降低血压和白蛋白尿。
五、保护双足、始于足下
当神经病变遇上下肢血管病变,1型糖尿病病友也可能患上糖尿病足。
1.每天可借助镜子检查双足皮肤,特别是足趾间;定期门诊随访,专科医护人员检查足部。每晚用低于37℃的温水洗脚,并用白色棉质毛巾擦干,特别是足趾间。 神经病变的病友足部感觉减退,不宜用热水袋、电热毯等物品直接保暖足部,以免烫伤。
2.穿鞋前先检查鞋内是否有异物,避免赤足行走,防止足部外伤。 袜子选择浅色、松紧适宜的透气棉袜,每天更换袜子,并检查有无血迹、渗液等。
3.脚趾甲平剪,减少嵌甲发生;胼胝(老茧)可变成皮肤破溃;如出现嵌甲或胼胝,及时专科就诊。
六、定期完成复查项目
我国对疾病实行三级预防,早期诊断才可实现早期治疗,改善预后,减少疾病的危害。定期完成下列检查项目,更好地对各并发症早发现、早治疗。
每月一次:身高/体重、腰围、血压、尿常规检查
每季度一次:在月度检查上加查糖化血红蛋白、足背动脉搏动、神经病变
相关检查
每年一次:在季度检查上加查血脂、肝功能、肾功能、尿微量白蛋白、心
电图、视力及眼底检查
撰稿:张佳 胡春娟
审稿:刘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