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动态

首页 > 公众版 > 科学研究 > 科研动态 > 正文

重医附一院曹炬教授团队发现脓毒症新型生物标志物和宿主导向治疗靶标

2024-02-05 来源:科研处 浏览:
字体:

近日,重医附一院医学检验科副主任曹炬教授团队在转化医学国际权威期刊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科学转化医学》)上发表了题为《骨形态发生蛋白-9是脓毒症的候选预后生物标志物和宿主定向治疗靶点》的研究论文,揭示了脓毒症患者血清BMP9浓度降低与预后密切相关,是死亡风险预警的一种新型生物标志物,并在脓毒症动物模型中证实补充BMP9蛋白可对脓毒症发挥免疫治疗作用,为开展基于生物标志物的脓毒症精准治疗提供了重要理论和免疫靶标。

 

 

脓毒症是重症患者死亡的首要原因,其死亡率高达20%-40%。据最新全球疾病负担统计数据显示:每年约有5000万的脓毒症患者,死亡人数约1100万,全世界每死亡5人就有1人因脓毒症而引起。

临床上,呼吸系统和胃肠系统细菌感染是诱发脓毒症最常见和最重要的原因。脓毒症的发病基础是宿主免疫系统不能控制感染,进而诱发多系统炎症反应和多器官功能衰竭,最终导致患者死亡。迄今,尚无任何一种可有效降低脓毒症死亡率的药物在临床得到确切证明。

曹炬教授团队首先通过大样本临床研究发现,脓毒症患者入院时血清BMP9浓度显著降低,且与脓毒症患者预后相关,可作为早期风险预警的一种新型生物标志物。该团队进一步建立了肺部及腹腔多种细菌感染诱发的小鼠脓毒症模型,证实补充BMP9蛋白能够对脓毒症小鼠发挥免疫治疗作用。随后,研究团队通过单细胞测序研究发现,BMP9的效应细胞群为CCL2high阳性的巨噬细胞群。体内外实验证实,BMP9通过促进巨噬细胞募集、吞噬和细菌杀伤发挥脓毒症小鼠的治疗作用,而特异性敲除巨噬细胞ALK-1受体后这一治疗作用消失,通过磷酸化蛋白组学与转录组学联合分析进一步揭示BMP9-ALK1轴活化Smad1/5信号通路促进巨噬细胞募集、细菌吞噬和杀伤,控制宿主原发感染减轻器官炎症损伤。

 

 

本研究证实了BMP9作为脓毒症患者预后评估的新型生物标志物及宿主导向治疗的靶点,揭示了BMP9-ALK1轴调控巨噬细胞募集、细菌吞噬和杀伤的机制,为开展基于生物标志物的脓毒症精准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免疫诊治靶点。

重医附一院白浩波博士后、路倩博士后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医学检验科曹炬教授、赖晓霏副主任技师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重庆市中青年医学卓越团队、重庆医科大学重大科技人才项目和重医附一院学科提升基金等项目支持。

上一篇: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官网报道曹炬教授团队重要研究成果

下一篇: 重医附一院两名专家入选2023年度全球学者学术影响力榜单

关闭

版权©2020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技术支持:博达软件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袁家岗友谊路1号  电话:023-68811360 渝公网安备50010302000326号    渝ICP备12004889号